张三夕教授《谈谈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之间的张力》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3-03-28浏览:10

张三夕教授《谈谈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之间的张力》讲座成功举办

325日下午2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三夕先生受邀莅临best365在线官网登录入口,为大家带来了名为《谈谈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之间的张力》的主题报告,从中国古典学术方法到数字人文,引导大家思考在数据时代如何自处的现实问题。


张三夕先生先后师承程千帆(1913-2000年)与张舜徽(1911-1992年),在文学、史学、古典文献学与文化传播学方面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典文献学》《批判史学的批判》《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等多部学术著作,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次讲座采用主讲与座谈形式,提问与讨论方式进行,由徐雁教授主持,谢欢主任出席。

张先生从“如何继承和坚守中国的学术传统”这一具体问题引入,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吸引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讲座由“如何尊重古典学术传统”“大数据时代的问题意识”“如何应对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三部分展开。


首先,张先生通过列举章太炎(1869-1936年)、余嘉锡(1884-1955年)、钱穆(1895-1990年)等国学大师的治学与著述方式,引导听众们思考当代学术研究成果的形成模式,提出图书与情报方向的博士生首先应对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有所了解,并具备校雠学的基本素养。校雠学不是僵化且封闭的古老学问,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有活力、有弹性的学科体系。应在尊重中国古典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从事“博治四部”的“通人之学”。

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首先应具备大数据观,从寻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转换为寻求万物相关性的数据思维,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时代最为重要的技术样态。在古籍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应从对传统纸质文献的“手工操作”转向充分利用古籍数据库的“智能操作”;注意把握古籍数据的量化尺度,使大数据技术为古籍量化工作提供保障;利用多种方法对古籍数据进行分类,构建古籍数据和古籍数据库的目录学;培养具有数字人文研究经验的跨学科人才。

第三,张先生介绍了ChatGPTMidjourny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发展历程与强大功能,分享了“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工作理念,进而提出:面对ChatGPT的挑战,拒绝、否定、逃避等,都不是正确解决方案。同时,介绍程千帆先生“精深命脉”“溶于骨髓”“反复涵润”的读书记诵之法,深入讨论个人如何避免被大数据集成或整合的命运。

主题报告后的互动环节,来自best365在线官网登录入口、文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积极求教。张先生就《周易》的研读方法及其与ChatGPT的关系指出,当代研究者应该对古典文化传统保持敬意,但在具体研究中,应将二者归为不同维度进行考虑,不可机械地比较。就AI生成作品的版权问题,他表示,随着案例的增加与立法的完善,将会更有针对性地判定、解决相关问题。此外还探讨了数字人文技术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中西学术表达方式的区别,以及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与写作方面的专业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反响良好。

谢欢主任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讲座从方法论的角度详细阐释了“通”这一治学核心。作为研究生,应将今日听讲所得内化为治学精神与力量,不仅应该纵向“博古通今”,系统研读古往今来承载优秀学术传统的典籍,也应该横向“触类旁通”,不断追求跨越学科、跨地域的研究模式,使自身的学术积累贯通古今中外。

最后,徐雁教授向张三夕先生赠送了《李小缘纪念文集》,所有参加活动的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