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
大赛介绍: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竞赛官方网站为www.tiaozhanbei.net。“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参赛项目要求:
1、“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
——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
2.“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计划介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教育部、省教育厅和best365给予立项资助,旨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帮助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建设面向创新的校园文化。
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学们可以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整体过程或创业历程,感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顶峰体验”或“作为企业创办者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业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
项目类型:
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包括企业课题)、创业训练项目和创意项目。
1.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学术成果交流等工作。创新训练项目来源包括“导师课题”、“自主课题”、“拔尖专项”、“竞赛专项”、“研修项目”、“企业课题”等类型。除企业课题外,每位同学仅能主持或参与一项创新项目。每位指导教师最多能指导两项创新项目。
(1)导师课题:课题内容主要来源自导师。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导师,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左侧“题库查看”,主动联系发布课题的老师,双向选择后,组建团队,申报课题。
(2)自主选题:课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本构想,但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
(3)拔尖专项:面向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生设立,主持人必须为“拔尖计划”学生,其他成员不限。项目来源必须选择“拔尖专项”类型。拔尖学生也可选择教师发布课题,但项目来源须填写“拔尖专项”。项目入围后,须执行学校创新训练项目管理规定,正常开展研究,并最终完成结题报告和至少一篇研究论文。
(4)竞赛专项:仅面向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团队,且项目来源必须选择“竞赛项目”类型。项目经院系或竞赛管理中心推荐,参加立项答辩后,须执行学校创新训练项目管理规定,运行期间根据竞赛的要求开展学习、研究和训练,参加竞赛后要求结合竞赛过程,完成理论研究和总结。
(5)研修项目:入围高研院、南海中心等“本科生驻院研修”项目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的课题,项目来源需填写“研修项目”。
(6)企业课题:学生登录系统查看左侧“题库查看-所属学院-企业”或者教师发布的企业课题,选择感兴趣的企业课题,主动与企业导师沟通,了解项目情况。如报名人数较多,企业导师可以进行团队重组。该类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是半年。
2.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除创新项目外,每位同学仅能主持或参与一项创业项目,每位指导教师能指导两项创业项目。
3.创意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将学术上、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用创意方案、策划文本、设计产品、视频制作等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创意项目要面向可能服务的特定人群或机构,并有可能转化为产品或项目。该类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是半年,希望同学尽快将创意实现。学生可以自己申报项目,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左侧“题库查看-所属学院”中教师发布的创意项目,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并与指导老师沟通后申报。除创新和创业项目外,每位同学还可以主持或参与一项创意项目,每位指导教师还能指导一项创意项目。
申报对象:
创新和创意训练项目的团队人数不能超过4人,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人数一般为3-6人,限二至四年级(五年制专业为二至五年级)同学申报,但毕业班同学必须在毕业前结题。“拔尖专项”和“竞赛专项”项目要求请参照本通知第二条“项目类型”中的说明。
每位同学在本科阶段只能参与创新或创业项目各一项,根据个人能力和精力可以再报一项创意项目和企业课题。不满足申报条件的项目申报无效。
申报流程:
1.登录best36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智能管理系统(http://desktop.nju.edu.cn/cx/)网站(学生初始账号、密码均为学号)后可查看本年度老师上传的选题,以及历年优秀立项项目,9月份教务处将组织申报宣讲会,具体时间地点届时会在小百合教务处处长信箱和创新网站通知。
2.学生网上申报项目的起止时间一般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可提前利用暑假时间准备申报材料(实际内容以创新创业训练智能管理系统网页为准)。
3.网上申报结束后,教务处将联合院系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项目组参加立项答辩,预计在11月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简介: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数字娱乐、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旅游户外、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5.“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已获投资情况,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但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3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3-5月)。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大赛APP(名称为“大创空间”)或大赛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任一方式进行报名。
2.初赛复赛(6-9月)。各省(区、市)各高校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进行报名信息的查看和管理。省级账号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创建及分配;校级账号由各省(区、市)进行创建、分配及管理。初赛复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高校、各省(区、市)自行决定。
3.全国总决赛(10月中下旬)。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120个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决出金、银奖。
大赛组委会将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对接等服务。各项目团队可以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相关信息。各省(区、市)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为参赛团队做好服务。各高校还可以通过腾讯微校(weixiao.qq.com/2016)提供的资源推广大赛
大赛奖励:
大赛设30个金奖、90个银奖、480个铜奖。设最佳创意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佳带动就业奖、最具人气奖各1个。获奖项目颁发获奖证书,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
设高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10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牌。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大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ttp://www.mcm.edu.cn/ )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6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区(包括香港和澳门)及新加坡的1367所院校、31199个队(本科28046队、专科3153队)、93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
赛程安排:
本竞赛一般在每年9月中旬某个周末(周五8:00至下周一8:00,连续72小时)举行。
参赛要求:
竞赛不分专业,但分本科、专科两组:本科组竞赛所有大学生均可参加,专科组竞赛只有专科生(高职、高专生)可以参加。
同学可向本校教务部门咨询参赛事宜,如有必要也可直接与竞赛全国组委会或各省(市、自治区)赛区组委会联系。目前除青海、西藏、香港、台湾外,全国其他地区均已成立了赛区组委会。
如何报名:
竞赛报名和论文管理系统网址:http://mcm.blyun.com/
华为网络技术大赛
大赛简介:
华为网络技术大赛是华为公司面向全国高校学生举办的大型技术竞赛,致力于让参赛学生感受网络技术改变世界的魅力,享受模拟组网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展望未来,世界将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联接世界,憧憬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社会。你和我,一起站在云端看世界。诚挚邀请广大学子云聚华为,联接未来。
参赛对象:
热爱ICT技术、喜欢学习新知识和善于实战实践的9月份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含留学生)。
大赛报名:
报名时间:3月初至4月
方式一:关注比赛官方网站报名:http://ntec.huaweils.com
方式二:关注比赛官方微信公众号报名:华为技术服务招聘;
方式三:登陆华为官网:http://career.huawei.com/recruitment,注册简历,并将报名信息发送到大赛邮箱cbgzp@huawei.com:简历编号+姓名+学校+专业+毕业时间;
赛程安排:
1.区域初赛
比赛形式:在全国各大赛区统一组织考试。
比赛赛题:以云计算、大数据和全联接为重点,包含云计算、大数据、ICT和SDN/NFV等通信基础知识。
学习材料:华提供免费在线学习LVC课程及学习材料,自主学习时间约16小时。
2.区域复赛
比赛形式:在全国各大赛区统一组织考试,专业网络建设方案输出结合组网验证并进行现场答辩。
比赛赛题:学生每人上机考试(1小时),通过华为云E-Lab平台,根据设定具体组网应用场景要求完成数据网络组网验证。
学习材料:提供免费在线LVC课程,为每一位选手发放云E-lab与eNSP实验手册,定期安排老师答疑。
3.全国总决赛
比赛形式:在深圳总部进行组网闯关、BOSS对决。
比赛赛题:网络组网架构展示和现场答辩。
学习材料:提供网络架构相关的在线培训,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大赛奖励(优才计划):
1、面试绿卡:大赛成绩优秀者可获得面试绿卡,进入校招绿色通道,免技术面试,通过综合面试后给予Special Offer。
2、职业快车道:入职后由高级主管和顶尖专家担任导师,快速成长。
3、实习直通车:优先提供实习机会。
4、大赛证书:颁发华为专业机构颁发证书,全球有效。
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
大赛简介:
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Huawei CodeCraft)是华为公司面向全国高校学生举办的大型软件竞赛,致力于让参赛学生充分感受软件改变世界魅力,展示软件设计与编程潜力,享受Coding解决问题乐趣,锻炼实战实践、与人沟通协作能力。
参赛对象:
1.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本、硕);
2.爱好软件,喜爱编程,敢于挑战,胸怀梦想与激情;
3.对自己和小伙伴有足够的信心;
4.可以选择单枪匹马闯大赛(1人参赛),也可以选择强强联手(2人或3人组队参赛,可跨校组队,以组长所在学校所属区域作为参赛区域),英雄不问出处,竞技场上见分晓。
赛程安排:
1、区域线上初赛
竞赛范围:分区域举行,以队长所在学校所属区域进行划分;
竞赛时间:
3月初旬初赛赛题发布,4月中旬初赛截止;
参赛形式:在截止时间前,通过大赛官网提交参赛作品,可多次提交;
竞赛规则:大赛官网在线判题评分排行,初赛截止排行前32强直接晋级区域复赛;
面向人群: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本、硕),若有非学生成员,团队失去资格;
组队方式:自由组队,每队1-3人,可邀请1名老师或者博士做教练;
奖励方式:入围奖,每区域排行前32名队伍晋级区域现场复赛,颁发奖品、证书和面试绿卡;纪念奖,每区域排行第33-64名队伍获得区域复活赛资格,颁发纪念品;
2、区域复活赛
竞赛时间:4月中旬;
参赛形式:在截止时间前,通过大赛官网提交参赛作品,可多次提交;
竞赛规则:赛题与初赛一致,大赛官网在线判题评分排行,得分达到或超过本区域初赛第32名队伍成绩排行前4名队伍胜出,复活晋级区域复赛;
面向人群:区域初赛排行第33-64名队伍;
组队形式:以初赛队伍参赛;
奖励方式:入围奖,晋级区域现场复赛,颁发奖品、证书和面试绿卡;
3.区域现场复赛
竞赛时间:
4月中旬复赛赛题发布,5月中旬区域现场复赛
参赛形式:根据复赛赛题要求,完成代码作品等,现场根据规则竞赛;
竞赛规则:复赛赛题以初赛赛题为基础,增加条件和要求,大赛官网提供在线判题模拟竞赛,复赛现场分组分轮竞赛晋级决出4强;
面向人群:获取晋级区域现场复赛资格队伍;
组队形式:晋级队伍成员不可变,教练可变;
奖励方式:优胜奖,每区域4队,晋级全国总决赛,华为MATE8手机奖品,证书,加入优才计划;
4.全国总决赛
竞赛时间:5月底
参赛形式:以区域现场复赛作品为基础,根据决赛日提供的规则在规定时间内更改代码,以新代码作为总决赛参赛代码;
竞赛规则:赛题与复赛一致,大赛官网提供在线判题模拟竞赛,总决赛现场分组分轮竞赛晋级决出最后大奖归属;
面向人群:获取晋级全国总决赛资格队伍;
组队形式:晋级队伍成员不可变,教练可变;
大赛奖励:
1.第1名队伍获一等奖,每队奖金¥20万元,奖杯和证书;
2.第2-3名队伍获二等奖,每队奖金¥10万元,奖杯和证书;
3.第4-8名队伍获三等奖,每队奖金¥5万元,奖杯和证书;
4.前8名中代码最好队伍获最优美代码奖,奖金¥1万元,奖杯和证书。
更多报名与赛题详细信息可参阅:
微信公众账号:HUAWEI软件精英挑战赛
新浪微博:HW软件精英挑战赛
大赛网址:http://codecraft.huawei.com
阿里巴巴天池大数据竞赛
大赛简介:
天池大数据竞赛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主办,面向全球新生代力量的高端算法竞赛。通过开放海量数据和“天池”分布式计算平台,大赛让所有参与者有机会运用其设计的算法解决各类社会生活问题和商业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特别优秀的解决方案将有机会直接上线阿里巴巴旗下各电商网站(含淘宝、天猫等)或第三方合作伙伴平台,服务中国乃至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
参赛要求:
1.全日制高校(研究院所)学生、老师及高校科研人员;
2.参赛队伍可以是单人组队,或者自由组合,但是最多不超过三人(可以跨学院跨学校)。如果是多人团队,则需指定一名队长,负责沟通事宜。另外每个队伍可以配备指导老师一名。
大赛奖励:
Season 1 不设奖项,但是会从参赛队伍中选择较优者进入Season 2阶段比赛。
Season 2 阶段奖项:
一等奖:1支队伍,奖金贰拾万
二等奖:1支队伍,奖金伍万
三等奖:1支队伍,奖金贰万
月星星奖:每期月度榜单排名Top10的参赛队成员都将获得搭载云OS的手机一部(具体手机型号在公布榜单时公布)
优胜奖:决赛全国赛排名Top50的参赛队成员直接进入阿里巴巴校园招聘绿色通道(即招聘流程省略简历筛选及笔试筛选阶段,直接进入面试阶段) ,在校期间均有效;并将获得阿里纪念T恤和大赛获奖证书
总决赛Top10的主要参赛队成员可直接入围“阿里星”计划,参赛队的指导老师(如有)将享受天池数据的最高使用权限1年。
Season 3 线上阶段奖项:
Season 2 阶段的优胜者,将会受邀访问天猫,在天猫实际开发双11线上算法,并有机会赢取100万大奖(组委会将在Season 2结束后公布细则)。
大赛信息发布网站:
https://tianchi.shuju.aliyun.com/
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
大赛宗旨:
1.建立与国内外知名业界机构的交流平台,扩大编辑出版专业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影响力,提升各大机构对本专业的认可;
2.促进各高校编辑出版等专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发展;
3.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自我展示的平台,锻炼能力,增强自信,为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拟设奖项:
大赛拟设置4个奖项,奖项及参赛作品涵盖全媒体,分别是:
1.图书创意奖:策划新选题,编创新内容或创设概念书、电子书;
2.报刊创意奖:策划报刊选题,创设新内容或数字报刊;
3.视觉创意奖: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表现出版物的气质与内容;
4.营销创意奖:为某一出版物策划独特创意、影响大、效果佳的营销方案。
参赛对象:
1.参赛者须为中国境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
2.参赛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参赛作品及要求:
1.参赛作品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独立、原创的新作品。参赛学生除了提交“韬奋杯”首届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报告书和作品介绍各1份外,还要根据所申报的奖项提供:
① 图书创意奖
需提供选题创意方案与纸质版图书实物各1份,或提供选题创意方案与刻录电子书内容的光盘各1份;
② 报刊创意奖
需提供选题创意方案与纸质版报刊实物各1份,或提供选题创意方案与刻录数字报刊内容的光盘各1份;
③ 视觉创意奖
需提供出版物视觉创意方案和能体现视觉表现的实物或刻录盘各1份;
④ 营销创意奖
需提供营销方案1份。营销方案可结合市场上已经公开出版的出版物,也可以结合申报图书创意奖、报刊创意奖的出版物。营销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拍摄一个图书推荐视频,或设计一组或单张出版物宣传海报,也可以提交一个综合营销方案。
2.对参赛作品的要求
①参赛作品要求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出版规范;作品内容能够传承文化、引领风尚;
②大赛倡导创新,参赛作品应体现参赛学生的独具匠心和新颖设计,作品必须是独立原创,不得抄袭;
③参赛作品可以使用通用软件作为开发工具,但禁止使用已有的模板;
④参赛作品如涉及使用他人版权的内容,必须经过版权所有人同意,并提供证明文件。
大赛奖励:
每个奖项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创意奖。
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颁发证书;
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颁发证书;
三等奖5名,奖金500元,颁发证书;
优秀创意奖10~20名,颁发证书。
大赛网站设专题宣传、推荐被出版社社长或总编点评的优秀创意,并向参赛者颁发“优秀创意点评奖”证书。
大赛主办方将组织出版机构进行参赛及获奖作品推介会。
为表彰各参赛单位的组织人员,大赛设优秀组织奖3名,奖金1000元,并颁发证书。
参赛作品提交方式及时间:
各参赛院校组织机构按照参赛要求汇总参赛作品,提交给大赛组委会。
个人参赛者应关注大赛网站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将作品电子版发至大赛指定的邮箱,作品实物以挂号信的形式邮寄至指定地址。参赛作品的信封正面须标注“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字样,并注明拟申报的奖项。
邮箱:cbcyds2014@126.com
收件单位:“韬奋杯”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组委会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印刷学院康庄校区
邮编:102600
联系人:徐书红 电话:010-60259424
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
大赛简介:
为落实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加强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卓越出版创意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自我展示的平台,提升编辑出版等相关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决定举办“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
参赛要求:
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含高职、高专)均可组团队参赛,每团队参赛人数3人。
赛程安排:
大赛重点考查选手对于纸质图书、数字图书的选题创意策划能力以及编辑出版应知应会的知识、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初赛
初赛形式为作品评审,由各高校自行组织,重点考查选手的选题创意策划能力。作品为纸质图书或数字图书。具体要求如下:
(1)参赛选手需提交选题策划方案、纸质模拟书或电子模拟书、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报告书。
(2)纸质模拟书须有封面、书名页、目录和部分正文,并将作者信息置于适当位置,不要求提供全部文稿。电子模拟书(含App)可以使用通用软件作为开发工具,禁止使用已有的模板,不限制篇幅。为充分展示数字作品特色、避免因技术原因影响专家评判,参赛者须提交不超过5分钟的作品展示视频。
(3)大赛强调思想内容的创新,参赛作品为本人制作,不得抄袭,如涉及使用他人版权的内容,需要在策划方案中予以说明。
(4)每个高校最多可推荐一组纸质图书、一组数字图书团队参加决赛。
2.决赛
决赛分为作品评审、知识竞赛和作品答辩三个环节。
(1)作品评审。大赛组委会组织院校和行业专家对各高校推荐的作品进行评选,根据作品评分,确定参加知识竞赛、作品答辩两个现场竞赛环节的团队。
(2)知识竞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命题,重点考查编辑出版应知应会的知识、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竞赛为笔试形式,团队中每个人均需参赛,按照团队计分。
(3)作品答辩。每个团队用时3分钟,介绍参赛作品的创作思路。评委现场提问并评分,取平均分。作品介绍可以提前录制3分钟VCR进行播放,也可现场展示。此环节着重体现作品的创新理念和团队专业素养。
(4)团队决赛成绩为作品评审、知识竞赛和作品答辩三项成绩之和。
参赛方式及时间:
初赛由各高校根据大赛要求自行组织。11月中旬前,各参赛高校将推荐参加决赛选手的作品提交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包括选题策划方案、纸质作品或数字作品(含作品展示视频光盘)、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报告书。封面须标注“首届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