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数据智能时代学术评价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召开,论坛主题包括:当前学术评价的困境与出路;“破五维”的方法与策略;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术文献的全文计量分析等。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首场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索传军教授主持,院长刘越男教授致辞。我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部委员)、学术“全评价”体系创建者叶继元教授应邀第一个发表主题演讲。演讲题目为:问题与反思: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学术“全评价”体系是叶继元教授作为主持人完成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2004年)的一项重要成果。2010年在《best365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正式提出“全评价”体系。学术“全评价”体系由“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组成,包括若干推论。其中,“六大要素”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三个维度”是指任何一个评价客体,均可从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层面去测度,即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重要推论”包括:评价目的制约论、评价客体分类论、定性定量方法互补论、同行专家主导论、三个维度阶梯论等。“全评价”是指对评价客体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过程、全要素等全面的形式、内容和效用价值认定。
2012年和2014年国外学术界、出版界和期刊界针对学术评价的问题提出过《旧金山宣言》和《莱顿宣言》,强调评价目的的重要性,反对将引文数据、影响因子绝对化,这些观点均包含在叶继元教授提出的“全评价”体系之中,且“全评价”体系提出的时间比两个宣言早了几年,包含的内容更多、更为系统,逻辑性更强,解释性更大,语言也更符合中国本土表达习惯,能够体现出评价方面的“中国话语”。
在本次报告中,叶继元教授回顾了11年前正式提出学术“全评价”体系(或分析框架、理论)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了该体系在学界的反响、影响和利用,着重强调,尽管学术“全评价”体系已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和认可,但面对复杂的评价实践和学界、科研管理界等的新需求,还需要不断检验和完善,需要继续深入探讨以学术成果为主的各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及指标,在评价目的、评价主体等各要素上深化研究,为尽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体现中国话语而继续努力。
叶教授的报告引起会议代表极大兴趣,在“专家面对面”交流环节和茶歇时间,代表们纷纷提问和讨论,表示“全评价”体系或理论在方法论上,对他们的评价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播,为在“破”旧的评价体系的同时,“立”新的评价体系中再立新功。有的代表在朋友圈发文加以推荐,“叶教授的学术评价研究系统、新颖、理论性强、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历久弥新……”。
武汉大学best365在线官网登录入口院长、长江学者陆伟教授,中国知网副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肖宏编审也分别做了与学术评价相关的精彩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全国高校、期刊界的100多名代表在线下参会,4000多人线上参会。
(20级博士生卢文辉供稿)